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配合國家能源與減排政策方向,本校陳月端校長於2022年永續週,簽署「2050淨零排放」宣言與目標。除強化永續大學之理念與課程教學行政體系之互相支援,以落實校園氣候行動,並將具體內容落實於2023-2026年之中程計畫內容。因此2023年在因應策略上,係透過詳實盤點,檢視永續校園之各項現況,可分為校園環境、SDGs永續議題校本課程兩大部分進行盤點結果:
(一)建構永續校園環境
本校致力實踐以SDGs永續精神、友善校園為內涵之綠色大學。因此在校園環境現況盤點,可分為外部回饋、能源設備、智慧監測系統、節水設施等部分。說明如下:
1.外部回饋面:
經過多年的努力,於建物、健康與動植物棲地部分,已獲綠建築標章、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工程品質相關獎項之肯定。並藉由參加國內外之評比結果,了解學校在永續議題上能夠強化與學習的部分。說明如下:
(1)參加永續報告書並參加評比:
自2019年開始,每年度均針對前一年之校內永續環境出版永續報告書,迄今獲得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企業永續報告獎3金1銀之肯定。2023年出版之本校永續報告書,係公告於本校網站(https://sustainability.nuk.edu.tw/#_1)。並獲得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永續報告類獎-銅牌之肯定。
(2)參加世界綠色大學評比:
2023年全球共有84國,1183所大學參加評比,較2022年之1050所增加133所。本校之排名,則從2022年第1次參加之319名,躍昇至285名。其中於基礎建設、交通運輸項目最佳。說明如下:
A.「基礎建設」評比,於台灣參與學校名列第8名。獲得青睞原因包括創校之初簽署「塔樂禮宣言(2004年6月5日)」,成為全台第1所綠色大學。而前身是農田魚塭,經過高雄市政府區段徵收而來的82.5公頃校地,經過一系列環境復育,校園森林與植被面積達51.64%。
此外,校園內也營造生態池、東湖、生態河道與親水空間,再加上「樂在一起」等10座座落各處的公共藝術,並結合校外周遭300多公頃開發為大學社區,以「社區之肺」理念執行環境教育與管理,吸引民眾遊憩乃至國教端戶外教學,體現共榮共好精神。
B.「交通運輸」項目:於台灣參與學校排名第10,獲得肯定作為包括管制機車入校,除了外送、公務執行車輛,教職員生之機車均須停放於指定停車區域。再如與高雄市政府、YouBike微笑單車合作,於校園廣設10處停放站點,方便教職員生與民眾往來移動,此外透過入校汽車收費機制管制輛數,以及規劃學生宿舍等5處「共乘計程車」上車地點,再轉搭大眾運輸,減少私人運具使用。
C.相關新聞網址:https://www.nuk.edu.tw/p/404-1000-73224.php?Lang=zh-tw
2.能源設備:
本校為配合打造綠色能源之政策,清查本校可利用之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板,各設置2,217.055kWp,包含躉售與申請綠色能源憑證。
表 5‑12太陽能光電發電設備
項次 | 建築物名稱 | 總設置安裝容量(kWp) | 運作方式 |
---|---|---|---|
1 | 法學院 | 26.4 | REC |
2 | 行政大樓 | 10.0 | REC |
3 | 工學院 | 209.45 | FIT |
4 | 機車停車場 | 246.62 | FIT |
5 | 圖資大樓 | 348.395 | FIT |
6 | 管理學院 | 93.81 | FIT |
7 | 第一綜合大樓 | 154.875 | FIT |
8 | 行政大樓 | 57.525 | FIT |
9 | 學生宿舍 | 56.64 | FIT |
10 | 職務宿舍 | 50.445 | FIT |
11 | 體健休大樓 | 637.56 | FIT |
12 | 學生活動中心 | 325.335 | FIT |
總計 |
| 2,217.055 |
|
FIT: Feed-in Tariff (電力收購制度) ; REC: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 (再生能源憑證制度) |
3.建構智慧電力監測系統:EMS中央電力管理系統
(1)智慧用電架構:本校12棟大樓均建置有智慧型數位電錶,用以監控大樓總用電、空調用電、部分分區用電。利用EMS中央電力管理系統,將全校數位電錶數據加以蒐集、紀錄、計算、分析,並進一步管理各大樓各式中央空調、獨立式空調加卸載作業。
(2)智慧用電管理與電費計價系統:用於學生住宿用電管理,可提供使用者用電歷程系統化,警示通知,達成節能智慧生活目標,並落實使用者付費。優化電費計價作業流程,提升便捷生活。
(3)多元繳費系統:結合數位學生證與多元繳費系統,通知學生應補繳電費金額與用電資訊,節省人工管理與收費成本。
(4)智慧雲端管理系統:運用電錶數據,分析寢室用電情形,繪製可視化圖表。管理者可配合節能政策,即時發送用電警示,督促學生調整用電習慣。
(5)教室空調調控系統:配合每學期的預定課表,依據教室上課與否,進行空調送電與斷電,以避免無上課時,空調系統被開啟產生的電力浪費。
一、行政大樓與法學院自行設置太陽能光電板發電,發電量共36.4kwp,並申請再生能源憑證15張。
二、配合「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全校性校舍屋頂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標租,共設置2,217.055kwp。
(一)汰換與裝置節能設備
本校自107年起陸續編列預算,汰換全校傳統電器為節電設備。與104年用電基期相比,平均節電電器改善逾77%,超過75%:,電費每年省255萬元以上。2023年依據年度經費預算,完成:
(二)導入能源利用系統
分別於2023年4月完成1部,9月完成第2部電梯能源回饋裝置驗收,目前校內共3部電梯順利運轉中。
表5‑13 太陽能光電發電設備清冊
項次 | 建築物名稱 | 建置年份 | 總設置安裝容量 | 運作方式 | 2022年發電量 | 2023年發電量 |
1 | 法學院 | 93/12 | 26.400 | REC | 14,733 | 8,185 |
2 | 行政大樓 | 102/08 | 10.000 | REC | 2,998 | 2,917 |
3 | 工學院 | 2019/12 | 209.450 | FIT | 289,616 | 282,144 |
5 | 圖資大樓 | 2019/12 | 348.395 | FIT | 493,836 | 482,184 |
6 | 管理學院 | 2019/12 | 93.810 | FIT | 123,492 | 120,116 |
7 | 第一綜合大樓 | 2019/12 | 154.875 | FIT | 213,728 | 209,696 |
8 | 行政大樓 | 2019/12 | 57.525 | FIT | 81,356 | 78,716 |
9 | 學生宿舍 | 2020/01 | 56.640 | FIT | 480,324 | 467,532 |
10 | 職務宿舍 | 2020/01 | 50.445 | FIT | ||
4 | 機車停車場 | 2020/01 | 246.620 | FIT | ||
11 | 運動健康休閒大樓 | 2022/06 | 637.560 | FIT | 491,600 | 797,650 |
12 | 學生活動中心 | 2022/10 | 325.335 | FIT | 未開始結算 | 401,460 |
總計 |
|
| 2,217.055 |
| 2,191,682 | 2,850,599 |
說明:FIT: Feed-in Tariff (電力收購制度) 、REC: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 (再生能源憑證制度) 。 |
為落實校園能源管理與節約能源措施,經制訂節能控制管理、耗電設備汰舊換新、再生能源利用等節電策略與中央電力監控系統、老舊空調系統汰舊換新、太陽光電系統等多項行動方案。自2015年度起至2023年度止,節電率達13.57%,EUI指標由58.8降至30.9。
一、節電措施
本校節電措施主要策略與行動內容如下表所示:
表5‑14 節電策略與行動方案一覽表
策略 | 行動方案 | 說明 |
---|---|---|
節能控制管理 | 中央電力監控系統 | 利用數位電表網路連線功能,進行各棟建築物用電的線上監視與調控 |
實施空間自主管理 | 各大樓實施電費自主管理制度,落實使用者付費進行節能 | |
獨立單位及戶外球場電表裝設 | 獨立單位進駐之單位及戶外球場之用電量,設置獨立電錶,以利所屬單位用電計算及控管 | |
空調起停時間調整 | 實施冬令期間(12月至隔年3月)行政大樓及一般教室停止供應空調 | |
圖書資訊館開放時間調整 | 各使用空間的功能與使用頻率,訂定不同之開放時間,寒暑假期間週六日不開放 | |
參加臺灣電力公司之需量競價措施 | 參加臺灣電力公司需量競價,節能省電費。 | |
耗電設備汰舊換新 | 逐步建置智能教室 | 本案運用網路雲端科技,以低碳節能為主軸,建置全校六棟教學大樓之一般教室、演講廳等教學空間智慧空調排程管理。使用者透過排課系統、空間借用系統即時傳送,整合空調監控、資料庫管理,建立全面性全自動空調排程控制、溫度監控、啟閉程序控制,以提升教室空調管理之正確性與可靠性,達到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提升學習環境品質目標。 |
1.老舊空調系統汰舊換新 | 逐年編列預算汰換老舊空調系統為變頻空調系統,已完成理學院與工學院。 | |
2.照明燈具逐步換裝LED燈 | 逐年編列預算汰換燈管為LED燈,已完成環校道路、停車場路燈與各大樓教室與演講廳。 | |
再生能源利用 | 1.太陽能熱水系統 | 學生宿舍100%採太陽能熱水系統提供熱水。 |
2.太陽光電系統 | 1.行政大樓與法學院自行設置太陽能光電板發電,發電量共36.4kwp,並申請再生能源憑證15張。 2.配合「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全校性校舍屋頂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標租,共設置2217.055 kWp。 |
表5‑15用電量統計表
年份 | 總用電量 (度) | 總用電量 (千兆焦耳GJ) | 與2015年節電幅度 | EUI |
---|---|---|---|---|
2015 | 14,201,510 | 51,084.57 | - | 58.8 |
2016 | 14,528,086 | 52,259.30 | -2.27% | 37.1 |
2017 | 14,090,386 | 50,684.84 | 0.81% | 36.0 |
2018 | 12,884,463 | 46,346.99 | 9.27% | 33.0 |
2019 | 12,970,796 | 46,694.89 | 8.67% | 33.2 |
2020 | 12,733,420 | 45,840.31 | 10.28% | 32.6 |
2021 | 11,292,628 | 40,620.97 | 20.43% | 28.9 |
2022 | 11,959,686 | 43,020.46 | 15.79% | 30.6 |
2023 | 12,274,980 | 44,154.76 | 13.57% | 30.9 |
EUI=總用電量(度)/本校總樓地板面積。
基期年選定為2015年係中央四省計畫實施基準年。
二、節油措施
本校所採取之節油措施有二,分別為:校內公務車輛保持定期維修保養及檢驗,以維持高效率省油型車種;汰換年限久之公務車,新購入之公務車以高效率低耗油為優先購置。2023年總用油量為4973.5公升,與2019年基準年相較,節油幅度達18.56%。但若與2022年相較,則增加0.9%,經查係為校內柴油用油,原因為此類用油目的係為樹木修剪之機具與車輛。然2023年天然氣候災害較多,用量因此增加。
表5‑16 用油統計表
年度 | 汽油 (公升) | 柴油 (公升) | 總用油量 (公升) | 節油幅度(%) |
---|---|---|---|---|
2015 | 3,672.00 | 3,672.00 | - | |
2016 | 1,612.66 | 1,955.90 | 3,568.56 | 2.82% |
2017 | 6,236.45 | 4,373.36 | 10,609.81 | -188.94% |
2018 | 5,489.40 | 1,326.30 | 6,815.70 | -85.61% |
2019 | 5,227.26 | 880.41 | 6,107.67 | -66.33% |
2020 | 4,774.51 | 1,424.93 | 6,199.44 | -68.83% |
2021 | 5,690.06 | 847.16 | 6,537.22 | -78.03% |
2022 | 4,492.70 | 432.82 | 4,925.52 | 34.14% |
2023 | 4,418.62 | 554.88 | 4,973.50 | 18.56% |
*104年為基期計算;104年汽柴油無分別統計。
本校危機管理分為危機預防、危機處理及事後復原三部分。財務方面以審慎編列、妥善分配及執行預警降低財務風險。
一、危機預防
(一)訂定應變作業要點及處理流程:依據教育部危機事件處理辦法,訂定「校園災害緊急應變作業要點」及「校園緊急應變流程表」確定流程及各權責;並設置緊急應變小組,由行政副校長擔任召集人,於校園重大危機事件發生時,召集相關單位成員組成。
(二)建立發言人制度:本校發言人由學術副校長擔任,經秘書室彙集各單位應處情形撰擬新聞稿或聲明稿,循程序核定後由發言人統一發言。
(三)建構通報系統與緊急網絡:本校駐警隊設「緊急連絡中心」,學校官網首頁有24小時緊急聯絡電話全天候受理緊急事件,復依序向校安中心通報。
(四)辦理教育訓練、宣導及演練:透過各類集會、電子媒體,對全校教職員生宣導,定期辦理危機模擬演練,提昇全體危機意識及危機處理能力。
(五)完善校園環境與設備:對於校園空間、設施設備定期進行檢視與修繕;另外,輔以現行科技,建置校園安全防護網,強化安全設施防範未然。
(六)建立自我檢核機制,依權責職務分工辦理:配合教育部校園安全檢核表,辦理協調分工會議,依各處室權責,確實管理校園風險,以避免危機肇生。
(七)審慎編列年度預算並妥善分配學校經費:依「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第30條規定,審慎編列年度預算,復經預算分配會議,衡酌各業務審慎分配經費,以降低可能發生決算實質短絀財務風險。
二、危機處理
本校依據校園安全通報八種類別,以「校園災害緊急應變作業要點」以降低傷害解除危機。另外,若遇財務重大事件,由主計室啟動經費節約相關措施降低財務危機。
三、事後復原
當危機結束,恢復正常運作,並從中學習、檢討及改進。
(一)加速復原工作:危機處理後,儘速恢復學校各方面工作能妥適運作。
(二)後續追蹤輔導:對於危機事件中人員所受影響,本校仍持續予以關懷與輔導,確保學校成員能獲得校方協助,以維護安全健康生活。
(三)修整檢討計畫:檢討修正危機應變計畫,以彌補危機中人員編配、支援體系、公共溝通等不足之處,以使未來處置將更加完善。
四、學校危機管理之成效
(一)危機預防方面
1.持續辦理各類教育訓練及宣導活動:透過集會辦理危機管理案例宣導,如導師研習營等,並於新生週宣導學生對危機之認知。另外,透過電子媒體對教職員宣導危機管理事宜,如每月人事服務簡訊。此外,定期辦理危機演練,包括921國家防災日防災演練;每年宿舍防震演練,以提升危機意識及應處力。
表 5‑17 本校每年度辦理防震防災演練項目
災害事件類別 | 地點 | 演練時機 | 辦理單位 |
實驗室安全維護訓練 | 會議廳 | 每學年新生週舉行 | 總務處 |
消防演練 | 宿舍 | 每學年新生入住後 | 學務處、總務處 |
檔案庫房緊急應變演練 | 文書組 | 每學年一次 | 總務處、圖資館 |
2.教職員工生之生心理健康促進:由諮商師、師長、同學室友等在憂鬱與防治扮關鍵角色,見微知著及早撲滅危機。每年推動急救訓練,舉辦「CPR+AED急救推廣活動」等相關傷病處理課程。
3.完善校園環境與設備:本校對於校園內各項空間、設施設備定期進行檢視與修繕,降低環境因素的危險因子,以符合該設施設備基準規定。
(二)危機處理方面
1.啟動緊急應變小組處理:因應新冠疫情,2020年2月3日教育部召集大學代表研商並公布處理原則後,本校即啟動應變小組,於2月4日校內教職員生代表開會決議2019學年第二學期延至2月25日開學以減少群聚風險,並爭取時間於開學前做好防疫準備。為快速傳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教育部指示,於2021年5月19日成立「高大防疫行動」LINE群組,目前仍持續運作中。
2.由相關各單位緊急應變:以第一時間即時掌握與誠實態度為原則,依法通報落實管控避免擴大。
(三)事後復原與加強因應危機方面
有關事後復原,編列年度修繕經費,2018年8月823豪雨災損後,爭取教育部專款經費修繕。2021年獲教育部「永續校園360度安全防護網補強網絡計畫」經費支持,更由2022年募款經費支應。
表 5‑18 2018至2024年校園安全維護經費與運用成果
計畫名稱 | 年度 | 項目 | 執行總經費 (元) | 成果 |
---|---|---|---|---|
823豪雨災損復原修繕 | 2018-2019 | 校舍與校園設施之損壞修繕 | 11,281,104 | 優先辦理急迫性與涉及安全項目,已陸續改善竣事。 |
圖儀設備計畫 | 2019-2024 | 改善校園安全設施 | 11,175,845 | 改善各大樓緊急求救、門禁施改善、車道出入口管制設施。 |
消防安全 | 2,614,000 | 改善偵煙器、緊急照明、消防管線、廣播遮斷及分區控制模組等 | ||
實驗室安全與校園環境 | 6,863,000 | 改善實驗室環安衛系統、抽排系統、個人防護、中央雙水槽等。 | ||
永續校園360度安全防護網 | 2021 | 校園安全設施強化 | 11,710,000 | 完備危險區域安全施設、多元求救系統、與警政報案APP界接。 |
一、打造防災社區推動韌性城市
由本校土環系吳明淏老師擔任主持人,利用專業與影響力,致力於推動韌性社區防災工作。支援高雄市政府進行災害防救科研調查、分析各類災害潛勢區、擬定防救災計畫、執行與整合資源、輔導社區自主防災、規劃微滯洪(池)等為目標,透過實地踏查,整合社區各項資源,實踐「SDG11永續城市」與「SDG13氣候行動」議題。帶領學生參與防救災實兵演練活動及自主防災社區觀摩活動,以促進「SDG4教育品質」目標;並與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共同舉辦新型臨時性防洪設備教育訓練及演練,通過測驗之學員取得內政部防災士資格,以完善社區防救災組織量能,協助社區營造成為韌性社區。
二、培養防災意識課程
依據各社區所對應之災害種類,並結合各災害類型之災害管理,針對學生與社區居民進行課程規劃及設計。藉由「都市防災特論」、「防災士培訓課程」、「GIS在韌性城市之應用」、「防災科技」及「智慧防災工作坊」等課程活動讓學生實際參與;於社區場域輔導期間,針對各社區災害管理需求進行教育訓練或宣導、防災地圖繪製教學、災害防救演練規劃及韌性社區災害防救計畫書撰寫,在地化培育防災士與提升社區內居民對於防救災的專業知識,協助社區推動防災工作,藉以回應SDG4優質教育、SDG11永續城市及社區、SDG13氣候行動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以完善社區防救災組織量能,協助社區營造成為韌性社區。
「身為世界公民一份子,人人都有責任減緩全球氣候變遷速度、避免破壞自然環境行為!」本校於2022年永續週開幕典禮,由校長簽署「2050淨零碳排(net zero 2050)」,依循國家政策,積極鏈結產業、社會,配合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同步盤點規劃「綠色大學」、「校園碳中和」、「低碳運輸」、「綠建築」、「零浪費低碳飲食」、「公民參與」等6大方向。
因應全球氣候行動、臺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規劃與全球永續人才培育,本校2022年起從校園環境組織與法規、環境管理、節約能源策略與環境教育等面向,全面推動校園氣候行動。
本校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學校的組織與營運,擬訂碳中和規劃,期運用大學在專業知識與科研能力,從校園內積極減少環境碳足跡,逐步達成校園碳中和。具體作法說明如下:
一、行動方案1:校園碳匯盤點
(一)現況描述:本校於2022年5月23日永續週開幕時,由校長帶領宣示並簽署「2050淨零碳排」宣言,將逐步達到碳中和,朝向2050年淨零排放之目標前進。
(二)實施策略與具體作法:為了解本校碳排放,預計於2023年至2026年進行碳盤查,計算學校在所有行政、教學、研究、學生學習等各環節中,直接或間接排放之溫室氣體,以便進一步擬訂適宜本校之減排措施。
1.每年辦理碳盤查,並公開盤查結果
2.依據盤查與查核結果訂定減排措施,逐步邁向碳中和(SDG 7、SDG 13)
依據當年度盤查結果,訂定並檢討全校性減排行動計畫。
(三)2023年執行成果:
本校於2023年首度進行2022年之溫室氣體盤查,因此設定2022年為盤查基準年。
1.校內盤查組織
本校共有13個行政單位;教學單位部分,設有人文社會科學院、法學院、管理學院、理學院及工學院等學院及通識中心,並有21個大學部,2個獨立研究所。辦學強調跨域整合,培養對接南臺灣產學需求之人才。本次盤查係依ISO 14064-1組成本校溫室氣體盤查小組。成員組成圖與權責如下圖。
2.報告書邊界範圍
本校依據ISO 14064-1標準,依控制權法,定義本校盤查之組織邊範疇為:
(1)組織範疇邊界:
A.行政大樓、圖書資訊大樓、人文社會科學院、法學院、管理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學生活動中心、洪四川運動廣場、綜合第一大樓、體育健康休閒大樓、學生第一宿舍與學生第二宿舍等各大樓之教學、研究及活動。
B.排除範圍:職務宿舍
(2)報告書邊界:
A.盤查溫室氣體種類:CO2、CH4、N2O、HFCs、PFCs、SF6、NF3
B.溫室氣體排放源之鑑別:依據類別一、二、三、四、五、六,分別列出在組織邊界中之各項排放源。
C.委外團膳所使用之液化石油氣因委外廠商合約已終止,因此無法取得廠商於2022年團膳時之使用量,因此不列入計算。
(3)溫室氣體總排放量
本報告書由本校溫室氣體盤查小組負責準備、製作及提供報告書相關資訊等工作,並定期每年出版。盤查內容係以本校於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報告邊界範圍內所有產生溫室氣體者均為盤查範圍,並希望透過溫室氣體盤查結果,提供後續規劃溫室氣體減緩措施之重要參考依據,同時,確保本校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內容資料維持相同品質及一貫性態度,以利後續實施內外部查證之需求。
在符合ISO14064-1:2018之要求下,並參考環保署溫室氣體排放量申報作業指引,排除門檻為各單一排放之排放設施或作業活動其排放量占總排放量0.5%以下,且累積低於總排放量5.0%以下者,本校於2022年度溫室氣體盤查過程未排除任何顯著的溫室氣體源。
(4)本校溫室氣體排放情形如下:
表 5‑20 2022年本校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基準年)
本校2022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清冊 | |||
---|---|---|---|
溫室氣體盤查蒐集資訊期間:2022/1/1~2022/12/31 | |||
溫室氣體盤查類別 | 溫室氣體排放源 | 公噸CO2/年 | |
類別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 | 總計 | 232.1310 | |
1.1 | 固定燃燒 | 緊急發電機(柴油) | 6.7833 |
1.2 | 移動燃燒 | 公務車(汽油&柴油) | 11.2968 |
1.3 | 產業過程排放(學校營運直接過程排放) | 實驗室-燃燒用醇類(甲醇、乙醇、其他醇類)、實驗室-特定氣體鋼瓶(二氧化碳(CO2)鋼瓶、笑氣(N2O)鋼瓶、瓦斯鋼瓶、乙炔鋼瓶)、割草機(柴油) | 0.2422 |
1.4 | 逸散排放 | 冷媒(空調設備、冷藏設備、冷凍設備、公務車空調)、化糞池、滅火器(乾粉、CO2、泡沫滅火器) | 213.8087 |
1.5 | 土地使用、土地使用變更及林業排放 | 無 | 0.0000 |
類別2、輸入能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 | 總計 | 5,802.3165 | |
2.1 | 來自輸入電力的間接排放,包含有關組織生產與消耗輸入電力之溫室氣體排放 | 學校用電-外購電力 | 5,802.3165 |
2.2 | 來自輸入能源的間接排放,包含有關組織透過實體聯網生產所消耗能源(蒸汽、熱能、冷卻及壓縮空氣)之溫室氣體排放,電力之排放除外。 | 無 | 0.0000 |
類別3、運輸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 | 總計 | 541.4757 | |
3.3 | 員工通勤產生之排放量 | 員工通勤 | 255.9660 |
3.5 | 業務或員工出差運輸所產生之排放 | 教職員生差旅(限搭乘高鐵、台鐵、 航空、捷運) | 285.5096 |
類別4、組織使用的產品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 | 總計 | 1,218.8146 | |
4.1 | 組織購買原料開採、製造與加工過程所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 學校電力、自來水、汽柴油採購 | 1,107.1291 |
4.3 | 處置固體與液體廢棄物產生之排放,係依廢棄物與其處理之特性而定。典型的處理型式為掩埋、焚化、生物處理或循環再利用過程 | 廢棄物委外焚化處理、廢棄物委外清除運輸 | 111.6855 |
類別5、使用組織的產品所衍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 | 總計 | 146.5584 | |
5.2 | 由下游承租的資產產生之排放 | 委外經營廠商租賃使用電力、自來水 | 146.5584 |
總計 | 7,941.2961 | ||
*目前公告GWP值最新版本為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2021),故而使用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2021)。 |
二、行動方案2:校園氣候行動
(一)現況描述
1.全球氣候變遷是人類當前的重要課題,本校是綠色大學一員,亦是全球環境保護參與者之一。2019-2020年本校獲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及高雄市政府等機關之計畫經費補助,除將學生宿舍改造為智慧能源住宅外,並建置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及中央電力監控等系統。針對電力使用部分,於校內各棟大樓設置數位電錶,蒐集各大樓用電數據,並建置「用電資訊可視化」(Power-BI)網頁,提供師生了解用電情形並提醒節約能源,以盡地球公民之責。
2.在硬體設備改善之餘,校內環境相關法規與管理也應一併納入氣候議題。本校對應SDGs:6、13、15及世界綠色大學評比指標,擬於2023年至2026年逐一盤點環境氣候相關議題之現狀與法規等範疇,審視管理上的潛藏風險,以採行有效降低與消除之相關措施。
(二)實施策略與具體作法
1.大學氣候變遷永續因應計畫,每年參加世界綠色大學評比─能源氣候變化、教育研究(SDG 13)。
2.強化智慧電力並導入水管理系統,參加世界綠色大學評比─水資源(SDG 6、SDG 15)。
(三)碳排放量
以2015年為基準年,每年自行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完整掌握溫室氣體排放現況。2023年碳排放總量較2015年共減少16.59%,主要是因為實施汰換老舊冷氣、使用節能燈管等節能措施。
表5‑21 碳排放量統計表
年度 | 碳排放量 (公噸CO2e) | 較2015年節約率 (%) | 人均碳排放量 (公噸CO2e/人) |
---|---|---|---|
2015 | 7,400.63 | - | 1.41 |
2016 | 7,617.74 | -2.93% | 1.23 |
2017 | 7,438.98 | -0.52% | 1.17 |
2018 | 6,754.27 | 8.73% | 1.06 |
2019 | 7,090.45 | 4.19% | 1.10 |
2020 | 6,786.91 | 8.29% | 1.07 |
2021 | 5,732.90 | 22.54% | 0.85 |
2022 | 6,041.62 | 18.36% | 0.89 |
2023 | 6,173.00 | 16.59% | 0.89 |
*碳排放為自行估算,活動數據採電費單,碳排放量直接引用電費帳單。
*基期年選定為104年係中央四省計畫實施基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