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高教深耕計畫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進行資源挹注與推動,整合實踐場域與建構教師學習社群,並孵育USR新興團隊,引導學生參與議題導向式服務與社參課程方案及投入社區場域進行服務實踐,提供社區導向學習機會,增進學生跨域、自主、問題解決、社會參與能力及永續發展素養。
一、在地連結
(一)防災社區與韌性城市:
本校藉大學社會實踐計畫萌芽型計畫「韌性社區自主防災與永續城市培力計畫」,以韌性城市為切入點,以防災社區與災防平台等議題協助高雄市政府建立安全社區網絡。支援高雄市政府進行災害防救科研調查、分析各類災害潛勢區、擬定防救災計畫、執行與整合資源、輔導社區自主防災、規劃微滯洪(池)等為目標。
(二)S廊道樂活大學城:
「營造S廊道樂活大學城」計畫以課程為主,持續的帶狀工作坊和講座及體驗活動為輔,走出大門邀請社區一起學,讓大學的專業回應當地社區需求,盤點並識別當地社會發展需議題。回應社區日常生活對健康運動和文化悠遊的需求,開設系列工作坊,豐足社區生活的質與量,培養在地社會對大學的認同,大學與當地社區共同成長。
(三)蚵仔寮漁村活化:
本校於2018至2022年藉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與蚵仔寮社區持續建立有關教育、樂齡、文史等多項連結,立基過去場域深耕與推動經驗,我們於2023年度規劃「社區活化創生」、「國教自主學習」、「高齡友善環境」三大服務實踐主軸,並教學單位課程資源,引領學生至蚵仔寮場域融通社區學習導向模式,增進學生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能力。
(四)生態環境保育教育:
本身擁有良好的生態湖、生態河道並與周邊密林區結合,蘊含豐富生態系統,開放高大校園環境營造的機會,招募社區志工並舉辦專業培訓課程,並開設「服務學習」課程,讓修課學生與志工,共同參與維護蝴蝶步道及認識校園環境資源,提升社區民眾環境意識。
二、國教連結
(一)成立在地教育行動聯盟,協助國教端推動多元選課:以103年推動之高中優質計畫及自然實驗班為基礎,與鄰近高中建立教育夥伴關係,開授科學實作課程。同時,因應2019新課綱之變革,2020年起與高雄地區高中與大學組成教學聯盟,協助高中開設具特色之多元選修課,解決高中選課不足問題。
1.彈性學習聯盟:與中山大學、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醫學大學,於五所高中聯盟(高雄中學、高雄女中、高師附中、鳳山高中、中山大學附中)共組「彈性學習聯盟」,2023年度共開設12門高中彈性學習課程,以大學教授擔任授課講師進行跨校選修課程。
表 6‑1 2023年度於五高中聯盟開設彈性學習課程列表
編號 | 學期 | 課程名稱 | 授課教師 | 開課地點 |
---|---|---|---|---|
1 | 111-2 | 心理學入門 | 陳詢榮老師 | 中山大學附中 |
2 | 111-2 | 大學法律入門 | 謝開平老師 | 中山大學附中 |
3 | 111-2 | 經濟學探索 | 劉志成老師 | 中山大學附中 |
4 | 111-2 | 利用綠能半導體科技與智慧交通推廣聯合國碳中和與永續發展目標 | 馮世維老師 | 中山大學附中 |
5 | 111-2 | 微生物及其應用 | 林順富老師 | 中山大學附中 |
6 | 111-2 | 基礎半導體簡介 | 馮瑞陽老師 | 中山高中 |
7 | 111-2 | 半導體元件基礎 | 施明昌老師 | 中山大學附中 |
8 | 111-2 | 半導體製程概論 | 余進忠老師 | 左營高中 |
9 | 112-1 | 利用綠能半導體科技與零(低)碳能源科技邁向台灣2050淨零轉型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 馮世維老師 | 楠梓高中 |
10 | 112-1 | 基礎半導體簡介 | 馮瑞陽老師 | 中山高中 |
11 | 112-1 | 利用綠能半導體科技與零(低)碳能源科技邁向台灣2050淨零轉型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 馮世維老師 | 中山大學附中 |
12 | 112-1 | 半導體製程概論 | 余進忠老師 | 左營高中 |
2.半導體數位產業先修學程:自103年推動之高中優質計畫及自然實驗班及開始協助高中端相關課程,本校整合系所特色、專業及實驗設備持續與鄰近高中合作開設高中特色課程。2023年度持續協助在地高中推動「國際英語專班」週六課程,以國際議題、全球氣候變遷、永續消費並新增國際政治相關課程,共開設15門課程開設系列課程。
3.石化產業仁大專班:基於過去開設高中課程的經驗與基礎,2019年起與在地高中推動,與仁大工業區推動「石化產業仁大專班」,促進在地就學、就業,結合在地優勢與與仁大工業區共13家廠商建立的產學合作機制,並整合校內相關師資及設備推動此專班課程,2023年共開設15門石化產業相關課程。
4.多元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因應高中2019新課綱推動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培育本校學生擔任科學競賽培訓營及教師研習之種子教師,帶領高中生及國教端教師實作,2023年度開設「電阻及LED電壓電流探究實驗」與「金屬感測器」2門課程,共有72位高中生、50位本校應物系學生以及8位國教端教師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