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地圖

社會共融與地方創生很多樹林

大學社會責任

本校2023年持續透過高教深耕計畫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支持,發展韌性城市、健康永續環境、在地文化創生、USRi四大特色,透過教學型態調整,強化師生與在地的連結,結合社區共學方式推動大學善盡社會責任。

6.3.1 大學社會責任推動方法

從由上而下支持過去計畫累積的場域經營特色,以及由下而上透過教學創新/高教深耕計畫推動社會設計與實踐課程/課群等串連方案,深化經營既有合作網絡,鼓勵教師從課程端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社區的文化、歷史、產業等脈絡,積極參與及投入人力,讓師生走出學校與社區共學,最終提升高雄大學地區量能以形成USR大型計畫,增進在地對高雄大學的認同感。

一、透過USR計畫、USR Hub計畫以及偏鄉教育與國教端面向,與地方產生連結:

(一)執行USR計畫:

韌性社區自主防災與永續城市培力計畫教育部第三期(2023-2024年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經費補助,由災防中心吳明淏老師領導計畫團隊,延續前期USR Hub育成種子計畫之韌性防災與永續培力目標,進一步以大規模災害整備為方向

結合2023年度開設之韌性防災相關之「防災概論」、「防災技能與實作」課程,持續培育防救災人才,為有效推動韌性社區營造及社區防救災工作,於本校完成辦理六期 8 班的防災士培訓課程,訓練對象為高雄市政府局處災害防救業務承辦人員、區公所災害防救業務承辦人員、防汛護水志工、防災社區志工 幹部、企業及民眾,每班人數以 50 人為限,其中1班為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的精神,讓大學生未來能投入社區防災事務,特別為防災技能與實作之學生開設,並於課程結束後進行學科及術科測驗,全程參與培訓且通過成果測驗之學員共計 328 人。

表 6‑7 2023年度開設之韌性防災相關之「防災概論」、「防災技能與實作」課程

課程名稱

課程主要內容

修課人次

預期成果或影響

防災概論

  1. 臺灣常見災害類型與成因及高雄地區災害特點
  2. 國內外預警技術及防治工法介紹與比較
  3. 災害風險分析與調查評估及公共行政領域防救災體系與對策

40

強化高教青年防災觀念,以深化地方社區場域災害防救能量,實現大學社會責任。

防災技能與實作

  1. 災害管理技能與實作
  2. 防災士培訓
  3. 韌性社區營造

47

培育高教青年成為臺灣防災專員,實現大學社會責任。

以高災害風險地區做為優先推動對象,選取坡地災害社區6處、水患自主防災社區8處及韌性複合型災害社區6處為主之社區場域作為空間平台,深化地方社區場域災害防救能量,強化民眾災害風險意識與溝通,並藉由協助社區場域所在之區公所建立公部門業務持續運作計畫、推動大規模災害相互支援及區域聯防運作、建立民間協作及企業合作機制及縱向橫向推動大規模災害政策及訓練等方式,達成韌性社區自主防災與城市永續發展之目標。

表 6‑8 2023年度社區場域災害防救教育訓練

場域活動性質

社區性質

參與人次

老師

計畫專員

場域夥伴

地方政府

社區防災宣導

坡地災害社區

6

15

184

38

水患自主防災社區

0

4

64

2

韌性(複合型災害)社區

6

13

226

12

社區組織成員輔導訓練

坡地災害社區

6

17

83

54

水患自主防災社區

8

10

273

12

韌性(複合型災害)社區

6

13

226

11

社區災害兵棋推演與實兵演練

坡地災害社區

6

31

146

75

水患自主防災社區

0

19

264

11

韌性(複合型災害)社區

5

15

226

12

 

(二)孵育USR 新興團隊

1.S廊道樂活大學城

「營造S廊道樂活大學城」計畫以課程為主,持續的帶狀工作坊和講座及體驗活動為輔,走出大門邀請社區一起學,讓大學的專業回應當地社區需求,盤點並識別當地社會發展需議題。回應社區日常生活對健康運動和文化悠遊的需求,開設系列工作坊,豐足社區生活的質與量,培養在地社會對大學的認同,大學與當地社區共同成長。

2023年度本校運健休系副教授莊淑姿開設「休閒農場經營與管理」課程、結合本校USR計畫成立「休閒健康工作坊」,透過辦理3場工作坊,帶領學生進入社區協助長者進行身體組成量測並協助規劃飲食與運動,期盼社區長者減脂增肌,養成良好生活型態。並安排學生體驗農人莊稼生活,培養學生組織、規劃經營能力,實際感受農民日常,從中吸收耕作知識技巧,也實踐環境永續、社會責任等精神,於2023年度共辦理6場次活動,共有。共有155人次校內師生、81人次場域民眾參與。

本校運健休系林政德副教授於2023年度開設「活力網球工作坊」課程,並請本校運動健康休閒學系學生擔任助教,希望藉由活動促進參與民眾養成規律的身體活動,以增加能量的消耗,減少肥胖、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認知障礙、憂鬱及骨質疏鬆等風險。於2023年度共辦理10場次活動,共有65人次校內師生、180人次場域民眾參與。

2.蚵仔寮漁村活化

本校於2018至2022年藉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持續建立有關教育、樂齡、文史等多項連結,立基過去場域深耕與推動經驗,我們持續進行社區需求盤點、學校教學行政資源確定,以及校外產官資源對接。於2023年度規劃「社區活化創生」、「國教自主學習」、「高齡友善環境」三大服務實踐主軸,並教學單位課程資源,引領學生至蚵仔寮場域融通社區學習導向模式,增進學生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能力。

於「社區活化創生」議題部分,由本校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王政弘副教授帶領大一、二學子辦理「藝游「漁」村-偏鄉場域實踐藝術工作坊」系列活動,將聯合國SDGs議題、海洋生態與認識蚵仔寮等知識結合VR與藝術創作帶到教學現場,進行大手牽小手共創海洋家園圖像創作。並與高雄市梓官區信蚵里進行合作,進行蚵仔寮社區牆面之彩繪美化作業,透過票選計畫,於蚵仔寮海岸堤防繪製社區指紋彩繪藝術牆。

藉由本校通識教育中心與蚵仔寮信蚵里辦公室、金車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蚵仔寮淨灘X海廢為寶」活動,引導大一學生進入海灘,分組撿拾四散各處日常垃圾,以及隨著洋流潮汐上岸的海洋廢棄物,清出的垃圾除了分類,也記錄種類、數量等資訊,透過金車文教基金會上傳至美國海洋保育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網站加以彙整,匯入國際大數據,協助分析各海域海廢來源,實際參與國際淨灘行動(ICC, 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於「國教自主學習」議題部分,本校「科學傳播社」指導老師、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余進忠接受在地蚵寮國中校長李娟娟邀請,發揮大學社會責任(USR)及響應國家雙語教育政策,為該校學子於社團時間開設「雙語創意科學社」,設計3次科學(實驗)搭配1次英語教學,培養科普與英文素養,由應用物理學系學生進行社團授課,學生將大一普物、大二實驗課程及大三電子學所習得知識內容,轉化為科學教具,透過簡易的演示及教學活動帶給國中生生動活潑的課程內容。

由電機工程學系吳志宏教授團隊攜手高雄市梓官區蚵寮國民小學共辦「智能機器人雙語社團」,融合STEAM、雙語教學和動手機器人課程,歷經3個月10堂共30小時,蚵寮國小學童學習MBot機器人程式設計、3D模型製作與科技英語單字練習,增強了英文、自然、數學、邏輯思考、3D設計等基礎知識,並在成果展的闖關競賽中訓練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由人文院賴怡秀院長帶領「老化大腦與語言專題」修課學生,與蚵仔寮地區劦助慈善會共同合作,於12月辦理兩場「繪」心「憶」笑工作坊,主題分別為「爺爺奶奶的情人裝」與「親愛的爺爺」,引導長者了解失智症相關初期症狀,意識正在或即將面對的記憶衰退問題。

3.生態環境保育教育:

高雄大學本身擁有良好的生態湖、生態河道並與周邊密林區結合,蘊含豐富生態系統,開放高大校園環境營造的機會,招募社區志工並舉辦專業培訓課程,並開設「服務學習」課程,讓修課學生與志工,共同參與維護蝴蝶步道及認識校園環境資源,提升社區民眾環境意識。

且本校為國家重要濕地,校內生態湖、河道及其周邊密林區形成優質環境復育基地,推廣中小學以本校為場域融入生態課程,鏈結高大周遭中小學,共同辦理高大校園環境教育體驗課,落實環境教育普及推廣,落實大手攜小手、國教向下延伸之理念。

2023年度由本校總務處環境安全衛生組陳又菁老師帶領,辦理5場蝴蝶棲地共同維護、3場中小學環境教育體驗課程並於屏東縣瑪家鄉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及好茶道路辦理1場志工野觀增能活動。

本校自93年簽署「塔樂禮宣言」(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起,每年舉辦永續週活動,持續宣導環境教育理念及永續經營作為,2023年度永續週以《美麗綠生活》為題,安排藝術家黃裕榮、林立仁作品展、礦日廢石創作坊、樹木碳貯存環境教育培力坊等系列活動。

二、結合在地需求開設參與式課程以深入社區服務

(一)服務學習課程

為提升社會參與式課程廣度與深度,通識教育中心擬整合有意願之教師採用共同授課方開設服務學習課程,增加服務學習課程開課數量,並減少選課人數不足無法開課之情況,以提升本校學生修習人數與比例。

研擬服務性社團融入服務學習行列,與校內社團進行合作,透過指導老師帶領社團學生至場域進行服務與學習,藉以提升本校學生參與社會參與式課程機會,並與場域建立良好互動機制,引領高雄大學與實踐場域友好共榮。2023年度共開設10門服務學習課程,持續與行政院退輔會高雄榮譽國民之家、高雄市唐氏症歡喜協會、高雄市唐氏症歡喜協會、日月光慈善基金會、亞鐳慈善會-富民長青中心、心路基金會等社福機構;援中國小、曙光教養中心、國昌國中、右昌國中等在地國高中小;寶島義工團、臺灣心義工團、衡山行善團、中崎有機農業專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安排學生投入高齡照護、弱勢就業、文創設計、教育輔導等社會服務,實踐社區共好精神。

表 6‑9 2023年度服務學習課程列表

編號

學期

授課教師

修課人數

議題

1

111-2

余進忠

39

教育輔導

2

111-2

陳靜儀

18

高齡照護

3

111-2

邱昭文

40

教育輔導

4

111-2

陳又菁

35

生態環境

5

111-2

陳致仁

40

志工服務

6

112-1

余進忠

39

教育輔導

7

112-1

陳靜儀

32

高齡照護

8

112-1

邱昭文

37

教育輔導

9

112-1

陳又菁

34

生態環境

10

112-1

陳致仁

40

志工服務

(二)社會參與式課程

本校為鼓勵與支持教師調整課程設計進行教學創新,將學習場域從教室拓展至在地生活圈,帶學生走出學校課堂教室為社會設計,以培養學生對在地認同感、社會關懷、創新與實踐能力,強化高大與高雄在地的連結,實踐本校社會責任,推行社會參與式課程。

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翁烔慶開設「籤詩文學與寺廟文化」課程,領學生走入校園周圍廟宇如藍田里仁壽宮、蚵仔寮朝天宮、通安宮等,實際觀察各種層面文化與美學,從中了解臺灣民間多元社會融合過程乃至學習尊重、欣賞,體現「永續發展目標(SDGs)」精神。

「田野調查」課程主要建立學生對「調查對象所在處」直接收集社會資料研究的基礎觀念,包括現地觀察、個案研究、訪談等多種方式,鼓勵學生發掘本校周遭的藍田里、援中港、橋頭區頂鹽里、梓官區蚵仔寮的人文歷史特色。

6.3.2 永續學生社團

一、鼓勵學生社團推動社會服務之永續活動

本校與永續相關的學生社團包含如下,詳細社團資訊可參考本校社團網頁:https://stu.nuk.edu.tw/act/Queryorganize.asp 

表 6‑10 永續學生社團一覽表

社團名稱

符合SDGs目標

人數

說明

羽球社

4

23

  1. 舉辦比賽例如系際盃(全校性羽球系抗賽),協辦活動的學生可以培養未來所需之相關能力-4.4。
  2. 羽球社學期訓練計畫,提供學生安全、非暴力、有效的學習環境-4.a。
    1. 辦理營隊扎根偏鄉以落實社會責任
網球社

4

15

一、網球社安排的學期課程計畫,確保所有男女可以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4.3。

二、租借球場燈光,妥善安排訓練場地,提供學生安全、非暴力且有效的學習環境-4.a。

籃球裁判暨規則研習社

4

12

一、透過協助場邊賽務,擔任記錄台或是裁判,培養出面對問題的解決的能力,以及處理事情的抗壓性-4.4。

二、籃裁社主要宗旨為培育專業籃球記錄員及裁判之人才,對於籃球規則及判例都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水準-4.7。

崇青社

4、14、17

6

一、崇青社安排每學期會安排志工社課,教導所有人服務群眾的能力-4.4。

二、崇青社每學期都會有志工出團的淨灘活動。減少海岸的垃圾,為維護環境盡一分心力-14.1。

三、崇青社舉辦志工出隊時,會和他校的志工性社團合作,整合可用資源,最大化服務效益-17.17。

動漫暨漫畫研習社

4

65

一、動漫社提供想學習繪畫創作的同學場地、相關工具及專業社師,其餘所需軍負擔得起,確保男女皆有學習繪畫創作的機會-4.3。

二、動漫社會培育專業繪畫人才並介紹相關工作以備就業-4.4。

愛鄰社

4、10、11

20

一、透過社團課程,由社師帶領學生一起去了解多元的文化,並傾聽不同人的意見-4.7。

二、透過營隊的互動課程,讓小學生能夠接受自己的家鄉,也能夠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並與大學生們一起討論-10.2。

三、利用寒暑假去到偏鄉地區辦理營隊,讓大學生和小朋友能夠互相交流及學習-11.a。

轉聯會

10

2

期初舉辦茶會暨說明會,供轉學生們交流、幫助轉學生們熟悉學校,減少非轉學生及轉學生間的不平等-10.3。
古箏社

4

10

一、古箏社為想學習古箏的同學提供場地、古箏及專業社師,其餘所需均可負擔得起,確保男女皆有學習古箏的機會-4.3。

二、古箏社每學期舉辦一至兩次音樂會,藉由演奏古箏曲子,讓聽眾能夠欣賞古箏,培養其音樂素養,並將古箏繼續傳承下去-4.7。

二、辦理營隊扎根偏鄉以落實社會責任

辦理國教端教育實踐方案,並推動偏鄉教育服務營隊,鼓勵學生社團辦理寒暑假國教端營隊,以偏鄉學校合作對象為重,並輔導以長駐模式深耕偏鄉,落實永續發展教育,培育學生實踐SDGs的能力。

本校於2023年度共辦理8場國教端營隊,足跡遍布臺南、高雄、屏東以及離島蘭嶼,透過本校教師專業,帶領本校學生於SDGs、建築、AI、科普以及運動檢測等各項學科與議題,與南部及離島的中小學校共同合作,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以大學能量深耕在地國教端教育。

表 6‑11 2023年度營隊列表

營隊名稱

執行單位/教師

營隊辦理時間

運動科學檢測支援在地高雄市立福誠高中桌球隊運競系/陳宗榮05/25、06/15
偏鄉學童機器人體驗營-蘭嶼國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吳志宏 06/26-06/29
科普夏令營應物系/邱昭文07/01-07/04
台17科學暨VR體驗營科教中心/余進忠07/10-07/13
2023  尋找飄飄島- 高中職學生暑期建築體驗營建築系/馬瑜嬪07/15-07/16
偏鄉學童機器人體驗營-吉貝耍國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吳志宏 08/01-08/04
偏鄉學童機器人體驗營-多納國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吳志宏 08/06-08/12
台17機器人競賽培訓營科教中心/余進忠08/16-18、08/24-26

三、 輔導非都市高中發展彈性課程

本校師生自主辦理主題營隊,以協助偏鄉與弱勢族群。2019-2023年共辦理51場次,內容涵蓋籃球營、文化營、暑期科展培訓、象棋、高中英語營、國小雙語營隊等,另針對新住民高中生子女舉辦越南、印尼語、化學實驗共學營隊。

表 6‑12本校師生自主辦理主題營隊一覽表

年度

數量

主題

參與學校

參加

人次

2021

10

屏東女中英文專長探索營隊屏東女中(屏東)線上舉行

13

象棋親子同樂營線上舉行

58

品格籃球營右昌國中

70

2021  耀望孟冬營崇文國小(屏東)

70

科學競賽培訓營-高醫場全國高中生

81

科學競賽培訓營-台北科教場全國高中生

54

科學競賽培訓營-線上場Ⅰ全國高中生

21

科學競賽培訓營-線上場Ⅱ全國高中生

43

科學競賽培訓營-線上場Ⅲ全國高中生

25

雙語營隊仕隆國小

20

 

小計

  

455

2022

10

科普夏令營桃源國小(高雄)、援中國小(高雄)

76

仿生材料科學營--學習蝸牛超能力新莊高中(高雄)、慈濟高中(台南)、三民國中(高雄)

92

SDGs營隊推廣加昌國小(高雄)、新莊高中(高雄)

120

2022  夏日逃跑計劃 - 高中職學生暑期建築體驗營全國高中生

23

2022國立台南學附屬中學/職場英語與外文商學探索營隊南大附中(台南)

42

2022國立台南家齊女中寒假英文科系專長探索營隊家齊女中(台南)

39

愛在台灣(Love For Taiwan)頭城國小(宜蘭)

16

連結人與人援中國小(高雄)

20

夢想NEW思維國昌國中(高雄)

20

愛在台灣(Love For Taiwan)龍田國小(台東)、瑞源國小(台東)、桃源國小(高雄)

30

 

小計

  

478

2023

6

To be Better信心與毅力援中國小(高雄)

20

Be the Best光榮與夢想加昌國小(高雄)

20

後疫射日援中國小(高雄)

15

羈絆之時翠屏國小(高雄)

20

愛在台灣(Love For Taiwan)椰油國小(台東)

35

框出未來加昌國小(高雄)

20

小計

  

130

 

總計

  

 

6.3.3 校友聯繫與互動

透過邀請校友返校分享就業心得以及職場經驗,用貼近同學的關係以及對談方式與同學分享。除了提高在校生參與率,也加深校友與學校的連結。

並配合教育部進行畢業生流向調查,經由電訪,在完成流向調查的工作之餘,也因學弟妹與學長姐的聯繫,讓在校生與畢業生多了一個互動的管道。

6.3.4 社會連結

本校積極與在地企業或社區交流與互動,並參加產業聚落聯盟如台灣橋頭科學園區產學策進會、南科產學協會等,並擔任聯盟要職,如台灣橋頭科學園區產學策進會理事及監事、綠色大學聯盟理事。本校在2021年加入的臺灣國立大學系統中亦參與工作圈內2022年各項計畫,如實驗室交換、舉辦特色領域研討會等。自2017年加入的南臺灣科研產業化平台,以及高雄市政府青年局、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育計畫和亞灣新創園專案計畫等,目的皆在於推動新創孵化、協助企業轉型及媒合產業合作等業務,實踐產業鏈結、社會鏈結之校務目標。因此歷年建立之跨校跨單位合作機制如下:

一、建立學術交流策略聯盟:與高雄市立空中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國防大學、金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義守大學、空軍官校、臺東大學、陸軍官校等11校簽訂學術交流協議書與策略聯盟合約。除推動國內交換生制度,並將簽訂跨校雙主修、跨校輔系等合作協議,以持續跨大共享學習資源。

二、加入「臺灣國立大學系統」:自2021年起加入臺灣國立大學系統,建立與其他大學校院交流平台,尋求教學、研究及人才培育等多元連結。學生至系統內學校修課(含修習跨校雙主修與輔系),並有每學期2門課程免繳學分費。

三、加入「南臺灣科研產業化平台」:2017年起參與南臺灣科研產業化平台(原南臺灣國際產學聯盟計畫),整合中山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屏東科技大學與義守大學等五校研發量能,共同招募會員廠商整合跨校資源,推動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等工作

四、加入「綠色大學聯盟」:為落實綠色大學精神,本校加入”綠色大學聯盟”,結合各大學力量,共享綠色大學相關資訊與跨校合作,並爭取綠色大學之資源。本校校長更擔任第五屆理事,以強化與政府、民間與企業資源,推廣具永續概念之綠色大學校際及國際化推動策略。

五、推動國教扎根與共學服務方案:因應2019課綱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型態,與高雄地區高中組成「教育行動聯盟」,整合校內資源協助高中開設具特色之多元選修課;持續與仁武高中及「仁大工業區」合作開設「石化產業仁大專班」,協助規劃及開設特色實作課程;並推動國教端教育實踐方案,推動偏向教育服務營隊,落實國教紮根與大手牽小手之共學精神。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