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地圖

永續辦學績效很多樹林

SDGs課程與研究

在課程與教學規劃相關舉措方面,本校建立符合學校永續人才培育目標之合宜的課程結構與學分配置,且課程能與學生核心能力指標相對應。另在學校通識教育、學校雙主修、輔系、學位(分)學程,及跨領域教育之創新學院皆已建立完善課程與教學規劃、審核及運作機制,俾利學校落實多元彈性教學制度。

4.2.1 永續發展課程

一、持續精進本校課程結構規劃及審核機制

課程結構為學校培育人才之具體實踐策略,本校為強化永續課程結構之合理性,培育符合系所設定之專業能力,搭配實用跨領域學程,增進學習成效及競爭力。為達上開策略,本校課程結構及審查機制說明如下。

(一)深化系所專業課程培育:各級課程委員會須納入校內外學者專家、產業界、學生及畢業生代表,並定期檢討系所教育目標、核心能力指標及課程結構,依學術趨勢、政府政策及產業需求適時調整課程。

(二)成立跨域永續之創新學院:107年設立創新學院並設置課程委員會,透過校內徵課及課程委員會審查機制,確保課程開課品質。110年精進課程主軸為「跨域永續」,推動創新思維、新興科技及敘事力課程,俾利發展課程特色。

(三)精進通識教育課程品質:通識課程規劃須符合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及校定基本素養之內涵,透過嚴謹的課程規劃及課程審核流程、教師專業的品質保證機制,期能充分體現本校通識教育理念與目標。

二、課程對應學生核心能力指標

本校以學生五大核心能力作為培育學生競爭力的基礎,強調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跨域能力、創新能力及國際移動力等五大能力培育,建立跨域學習制度與場域,規劃多元跨領域學程,鏈結產業實務,致力於培養符合時代趨勢之高等教育人才。

(一)系所對應學生核心能力指標

1.本校各系所開設課程均對應其所屬學院院設定之核心能力指標,本校各學院核心能力及108-111學年度畢業生核心能力之問卷調查。

2.各系所核心能力指標根基於院核心能力,依系所特色及培育人才理念訂定核心能力指標。

3.通識教育課程:校定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的養成教育重點落實於本校「核心通識課程模組」的規劃,該課程六大向度與素養、能力指標關聯。

4.跨領域學程/微學程

(1)整合各系亮點領域,以微學分形式規劃、整合院特色課程,培養學生跨域能力。加深跨系所學生合作,培力多元專長人才。

(2)本校創新學院開課教師應針對課程所對應之校級核心能力、創新學院核心能力予以規劃,經學院課程委員會審核後始得開課。

(3)為因應社會與產業需要,增加學生多元學習機會,通識教育中心110學年度起實施「永續環保通識微學程」及「科技融入生活微學程」。

5.學生自主開課:通識教育中心訂定學生自主開課辦法,學生得依程序申請開設通識課程。自106學年度起,共募集開設「從法律觀點看臺灣社會議題、體驗設計思維、傳統推拿整復概論、初級越南語(一)及初級越南語(二)」等5門課程。

(二)健全通識課程結構,培養學子跨領域之宏觀

本校通識教育係以學習者為中心,落實「全人教育」、「公民養成教育」之教育理想。在課程規劃上,以共同必修課程涵養學生應有之基本能力;以核心通識及博雅通識課程,陶鑄學生現代化公民應有之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

(三)課程結構、學分配置與人才培育關聯

1.系所對應學生核心能力指標

(1)推展學習核心,建構學生成為跨域人才。在學生所屬系所的專業學能上,建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士班畢業學分數介於128-152之間,各學系均依其專業訓練及人才培育目標設定課程結構及學分數。

2.通識教育課程

(1)課程規劃與人才培育:共同必修課程包含中文、英語會話與閱讀、體育、服務學習培養等科目,涵養學生基本能力;必修核心通識課程包含「思維方法、美學素養、公民素養、文化素養、科學素養、倫理素養」等六向度,符合校定基本素養之內涵;選修博雅通識課程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三類,培養學生跨域宏觀與永續競爭力。

(2)通識課程總學分數為32學分,配置說明如下:

A.共同必修課程8學分:包括中文、英語會話與閱讀各4學分;體育、服務學習培養各0學分。依本校共同必修之規定,大一、大二學生須修習體育課,每週2小時、共4學期,服務學習培養課程為校訂必修,包含校園、校外社團服務二類,每學期18小時,共2學期。

B.核心通識課程至少12學分:各學系得排除六個向度中與其領域相近之一向度,學生得由其餘的五個向度中,自由選擇四個向度各一門課程來修習,每門課程3學分。

C.博雅通識課程至少6學分:三類課程至少各修習一門課,每課程2~3學分;另規劃跨學院選修課程,學生選修其他學院課程,可抵免博雅通識課程上限6學分。

3.跨領域學習/院特色微學程

(1)鼓勵學生參與跨域學習,滾動修正輔系與雙主修法規與制度,並於大學入門課程中傳達跨領域產業趨勢與課程規劃,及在選課系統明確標誌學程/微學程,進而提供學用合一之跨域學習課程,強化跨域專業技術能力。

(2)發展以院為本之特色微學程,達到學用合一與提升就業競爭力之目的。108-111學年度各學院修習人次已達3,600人次。

(3) 本校創新學院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逕行修改學分採認規定,學生修習創新學院主開課程,可認列為跨院修課通識學分,以6學分為上限。

(4)2023年開發「學生智慧選課引導系統」,以APP形式設計包含:即將獲得學程、焦點學程等項目,協助學生自主定向、跨域學習及職涯探索。

三、永續類課程與人才之培養

111學年度(2022年8月1日~2023年7月31日)與永續相關之通識課程(包含環境、永續、生態、法律等議題)共計有259門課程,簡要摘錄88門課程供參考如下表

 

4.2.2 推動SDGs素養測驗

推動SDGs素養測驗:2020年完成SDGs素養意識測驗系統及中英文題庫建置,每年持續更新中英文題庫,測驗題目向度包含:永續認知、永續態度、永續行為、對本校永續計畫的認識等,結合新生週、永續議題相關課程、工作坊及活動進行施測推廣,歷年填答人次為3,950人次填答;2023年將推動SDGs永續素養發展評量機制,依據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17)出版《永續發展目標教育:教學目標》當中,八大永續發展素養,包含系統思考能力、預想未來能力、理解行動的規範與價值、策略能力、協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自我覺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為向度編製題目。